Skip Header

漂綠是什麼?如何避開?

所謂的永續基金,是自己號稱的嗎?這個關鍵問題,就是此篇文章標題背後的重點:漂綠。漂綠,甚至已經列入韋氏字典(Merriam-Webster),註解為「以友善環境為名義,遮蓋掩護其產品、政策、或行動」。

就把漂綠想成是基金經理人為基金加上的一層永續外衣、一道綠色光環,主要目的是?為了迎合人數日漸增加、對永續投資有興趣的投資族群。這其實是一種很自以為是的手段,故意利用了永續投資尚無明確定義標準的灰色地帶。

漂綠帶來的不良影響,無疑強化了那些宣稱永續投資不過就是形象操作的指控。漂綠行為,攪亂了永續投資這個類別,影響之大,連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都考慮要更新其命名規定(提出基金名稱必須和其必要的投資政策有相關性),以遏止這種行為。

要避開漂綠可能有點棘手,所以最好的方式,首先我們提出三大關鍵問題:

問題#1:基金經理人是否能結合永續投資之思維?

「結合永續投資思維」其實只是描述在投資過程中,透過「永續觀點」,審視所有階段。反之,沒有永續思維的基金經理人,只是表面上運用基本ESG篩選策略-排除「罪惡股」-然後就自認為永續。

再者,此時面對的挑戰,尚無普世都能接受的辦法,來實施類似整合。對於永續投資人來說,有個不錯的方法,就是深入了解特定基金資料報告、並詳細檢視其投資標的選擇過程。

有幾件事需要特別留意:觀察基金內的這些公司,是如何執行永續評估。警訊:永續分析「外包」給第三方,並盲目地遵從外部評級-主動式管理基金尤其如此。投資人想了解的是,經理人是否真的投入資源,確保其投資的公司裡外都符合綠色理念。

有些外部的評估方法,也能作為有價值的指標-特別是用來評估影響,像是聯合國用來監測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官方指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些指標提供了詳細而明確的方法,監測每項目標完成的進度。然而,這些指標不該只被用來事後分析,資產經理人應該將其結合、並擴及到其他投資過程。

看清楚基金的主要資產,也有助於避開風險,其中有些企業名稱也許會觸發您的「超強感官」-是值得繼續深究的訊號。

問題#2:基金經理人投入企業,是否能促進永續發展?

在機構投資人的層級,作為永續投資人,就有承擔股東責任的認知。在投資組合內的公司中,投資人常會是大股東,也因此有責任去嘗試並推動與永續發展相關的改變。

如果基金經理人積極參與管理,投資的公司要漂綠幾乎是不可能的,調查事項應包括:

  • 經理人積極參與的公司家數
  • 股東參與投票的會議次數、投票方式
  • 與投資組合公司召開以永續性為主題的會議次數,會後有持續追蹤
  • 參與不同區域、產業、主題(環境、社會、企業治理)之投資組合公司作業的詳細說明

這些資訊來源的最佳管道,就是查基金經理人的年度永續性報告,如果沒找到,或是資料細節不夠完整,就可能潛在漂綠的警訊。

問題#3:基金經理人是否言行一致?

最後的階段,除了經理人在投資組合上的行為表現,還要解讀其如何實踐永續理念。

這會需要透過永續觀點,仔細審視資產經理人,像是目標、工作環境、僱傭行為、減少碳足跡的措施、社區發展倡議等,都是值得觀察的項目。當然,基金經理人也許純粹只是投資在真正的永續企業,而非從自身行為做起,然而,這幾乎不太可能:因為只有心口合一,才能對永續發展有堅定投入。

投資人教育不能等 法規也正跟上

本質上來說,漂綠是一種行銷上的欺騙行為,這個問題,通常可以透過多重從下而上的投資人教育,以及從上至下的法規來解決。這篇文章立意在前者,而後者也正跟上腳步。例如,歐盟針對永續投資推行的金融分類準則,在2020年6月生效,預期會對金融機構產生大範圍的影響

在亞洲,包括香港、新加坡、和日本的監管機構,也正積極地針對永續金融實行新規範,重點在改善法規框架,以提升亞洲的ESG治理和公開性。

不過,法規面需要時間,此刻,要避免被漂綠迷惑,最佳方式就是做到以下兩點:問對問題、用心做功課。

看多一點‧了解多一點

永續投資是我們的DNA,不但幫助我們為客戶追求更好的報酬,更為世界帶來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