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Tanay Dixit
市場過度擔心傳統車廠在轉型過程中會面臨生存危機,但我持不同看法,我認為未來市場不會被新創電動車廠完全主導,反而更可能看到傳統車廠與純電動車製造商(如Tesla和BYD)各自佔有一片天。不過,目前市場投資人明顯不認同這點,紛紛將傳統車廠的長期價值大幅折價。若我的市場研判無誤,這代表投資人不僅誇大了新興電動車企業的優勢,亦嚴重低估傳統車廠的實力。雖然市場需要一段時間來修正這種認知偏差,但對有耐心佈局的投資人來說,這可能是一個難得的投資良機。
傳統車廠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必須將整個生產線和供應鏈系統從內燃機(ICE)轉換為電動車模式。電動車剛出現時,傳統車廠確實反應遲緩,讓聚焦電動車發展的新創公司搶得先機,這也是其失策之處。電動車公司善用此優勢,目前正在車輛中導入更先進的自主開發軟體系統。
然而,就傳統車廠而言,情況並沒有外界想像的那麼糟。以Volkswagen為例,近期有關該公司削減成本的討論可能有些言過其實,事實上所有車廠都必須降低成本,以因應中國車廠的競爭。預期傳統車廠會重新調整營運模式,更加重視軟體開發、電子架構、電池生產,以及供應鏈垂直整合,雖然可能會有部分車廠被市場淘汰,但不會如市場預期的那般慘烈。
純電動車廠商的發展其實也不如預期順遂,目前電動車的市佔率遠低於預期,美國和歐洲分別只有約 10% 和 20%。消費者依然擔心電動車的續航里程問題,而充電站等基礎設施的建置亦面臨諸多挑戰。此外,電池成本居高不下,電動車的售價仍遠高於傳統燃油車。
儘管中國電動車的產量令人矚目,但中國品牌在進軍西方市場時也遇到不少阻礙,新創品牌的身份反而成為劣勢,消費者普遍擔心零件供應和維修時間等問題,品牌知名度不足同樣是一大挑戰。
我相信 2025 年市場將迎來一波重大變革,以Volkswagen為例,市場將持續關注其成本削減計畫的成效,若其成功轉型,其他規模較小的車廠很可能也會跟進。在此同時,市場對傳統車廠的評價可能會繼續下探,許多車廠的股價估值已較長期水準折價 40% 至 50%。
另一方面,中國車廠正積極佈局歐洲市場。以BYD為例,預計今年將在匈牙利設廠,初期年產能為 20 萬輛,未來幾年可望提升至 100 萬輛。相較之下,2024 年整個歐洲的汽車銷量約為 1,300 萬輛。
展望 2025 年底,汽車產業格局勢必重新洗牌,然而,此時就認定傳統車廠已無投資價值,恐怕言之過早,這些老字號的產業巨頭發展潛力仍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