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跳轉

    當我們提到退休,千禧世代後的所有年輕人面臨的是一模一樣的挑戰:長壽趨勢、薪資凍漲、低利環境。

    根據台灣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受到物價上漲和薪資凍漲的影響,近10年台灣家庭的儲蓄率持續下降,只剩下約20.34%。同時對照《遠見雜誌》去年公布的「2018台灣工作族群退休準備指數大調查」,只是台灣人儲蓄style偏保守,將近82%的人選擇定存當存錢首選工具。

    存的少,投資報酬率又低,意味著長期而言資產是萎縮的。也難怪愈來愈多台灣人對於退休的準備度和信心度都不夠,甚至呈現集體的焦慮感。

    和史丹佛大學經濟學家學習如何提高退休財務準備度

    究竟提高退休財務準備度的關鍵行動究竟是什麼?

    也許我們可以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th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arch)2018年初發表的「延長工作的威力」(The Power of Working Longer)報告中一窺究竟。

    負責撰寫這份報告的史丹佛大學經濟學者約翰蕭芬(John B. Shoven)認為工作的久一點,存錢存多一點,是提高退休準備度的關鍵解套行動。

    約翰蕭芬舉例,如果你36歲,想在66歲退休,那你可以利用這中間的30年,每年多存1%的收入,儲蓄效果等於延長工作3到6個月的效果。但如果你已經56歲了,想在66歲退休,而你利用這中間的10年每年多存1%的收入,儲蓄效果只等於延長工作6星期之久。

    「延長工作的威力」這份報告證實了降低投資成本、提高退休自提撥比率,以及盡可能多存錢這三招古老智慧,至今依然能發揮魔法。

    延後退休,除了有助於持續儲蓄,對個人整體心理健康也有助益。有愈來多高齡研究專家強力主張,在愈活愈久的時代,維持身心健康的做法應該是延長工作年限,而不是早早離開職場。

    英國牛津人口老化研究機構(The Institute for Population Ageing)創辦人莎拉哈潑(Sarah Harper)的父親在科技龍頭公司IBM工作了一輩子,54歲就早早退休。一開始,他過著非常愜意自由的退休生活,但過了一陣子後,他開始感到無趣和發慌,思念起有同事和工作的時光。直到他過世,他的退休年數竟然超過他工作的年數。

    因此許多像莎拉哈潑的退休研究專家都認為,延長工作年限,可以解決社會問題,也能全面提升每個人對於自身的價值感。

    延後退休不是提升退休財務準備度的萬靈丹

    退休制度破產,年金改革,是全世界面對的共同問題。在「2018台灣工作族群退休準備指數大調查」中,超過7成的工作者認為自己會在65歲以後退休,有3成的人也有心理準備自己得工作到到70歲。

    對於儲蓄不夠的人,延長工作時間的確是因應退休準備不足的一個方法。只是,裁員、健康狀況出現變化等不確定因素,都可能讓勞動者被迫提早離開職場。

    國外財務專家也提醒,不要將「我乾脆工作到70歲再來退休」的心態,當成解決退休金準備不足的救命仙丹,相反的,除了公司提撥的退休金,更應該趁年輕自己加碼存錢,並且透過適當投資與時間複利,累積足夠的退休本錢。

    這建議聽起來很老派,但面對充滿不確定的長壽世代,卻不失為一個長期有效的良心建議。

    另外,財務專家也建議即將面臨退休的50+族群,可以開始建立副業、創造彈性的額外收入,也有助於自己過渡到半退休的生活模式。


    參考資料來源: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18/nov/18/life-expectancy-ageing-population-working-older-retirement

    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5297

    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225694

    https://www.nytimes.com/2018/06/01/business/thinking-about-retirement-consider-working-a-little-longe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