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跳轉

    11月3日至5 日,我們在線上舉辦了富達投資年會,會議主題是「在後疫情時代尋找投資機會」。
    會議第一天,身兼名作家、全球戰略學者、市場數據分析公司FutureMap管理合夥人康世和(Parag Khanna),進行了「亞洲的未來」主題演講。

    康世和指出,在新冠疫情之後,各國試圖達成的目標範圍和規模,各有不同且複雜。 不過,亞洲不論是專制或民主國家,對於疫情的控制狀況,比世界上其他區域都做得更好。

    康世和表示,一個國家防疫成果的好壞,與技術官僚的素質有高度關聯。不論是專制國家或是民主國家,共同的特點是具有良好的文官體系、人民對政府高度信任,以及有效能的國家能力。

    他進一步表示,新冠疫情的另一個啟示是,亞洲多元化的政府治理模式應受到尊重,特別是亞洲民主國家的治理能力值得推崇,這是以往未受到重視的議題。

    區域化與區域主義

    對於各國政府對於新冠疫情所採取的應對措施,康世和做了比較,並且對照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時的反應。當時,全球主要經濟體以極快的速度,為金融體系注入流動性,並且推出財政刺激政策,一大目的是為了重建全球的貿易與供應鏈體系。

    不過他說,這次新冠疫情的狀況,與當時不一樣。

    在2016年美國大選之前,當時的主流思潮是把世界推向「區域整合」:一是北美地區的整合(美國與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貿易總額約3000億美元,超過與中國2019年的貿易總額2710億美元的紀錄)1; 二是歐洲的區域整合; 三是亞洲區域整合。這就是為什麼各國政府會在2020年,陸續加強在地、國家和地區生產的原因,「這些都是區域保護主義的一部分」。

    「因此,與2009-2010年全球同步復甦的情況相比,這次各國政府復甦的步伐不一致,各區域的發展也將有所不同。」

    康世和表示,北美是全球最自給自足的地區,可能出現的情況是,隨著各國重新開放邊界,它們在人口、能源、工業生產,和其他重要資源方面,將進一步合作,且關係會更緊密。

    在歐洲方面,康世和預期,因其區域貿易約占70%2,最終將變得更強大。這不只要歸功於歐洲為了因應疫情的衝擊,展開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及大量挹注資金,既有的法規環境也有利區域內部和可持續性的投資。

    不過,他說,亞洲仍然處於最有利的位置,原因之一是亞洲國家曾經歷經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在該次危機之後,各國「學會了應更開放國界,並成為彼此的最終消費者」。影響所及,亞洲的區域貿易穩定成長,現在約占總體貿易的60%3

    「中國與東南亞國協(ASEAN)的貿易量漸增,目前中國與東協的貿易總額已經超越美國。多年來,日中韓三角貿易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境或三角供應鏈,每年的貿易總額高達數兆美元。」

    康世和表示,儘管地緣政治壓力大,但亞洲國家致力進一步整合區域貿易,就如同由16個國家組成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可能在未來幾年促進亞洲區域貿易總額增加1,710億美元。他說,日本和韓國等較富裕的國家將RCEP視為增加高科技產品出口的一種方式,較貧窮的國家則將其視為從高薪資市場中移轉供應鏈的機會。

    「第四波」經濟

    關於亞洲對全球經濟的重要性,康世和指出,全球前5,000大的公司中,有43%的營收來自亞洲,幾乎是歐洲(25%)和北美(24%)的兩倍4。 而且,與歐洲和美國不同處的是,即便是未來幾年會有一些企業將公開上市,許多亞洲的企業仍為私有。

    此外,隨著流動性緊縮,政府將加速對航空、銀行、電信和房地產等公有資產進行民營化。這些轉變,加上貿易自由化、國外投資流量增加和公營事業民營化,將催生下一波亞洲大型企業。

    康世和將焦點轉向「尚未得到足夠重視的亞洲國家,這就是我所謂的第四波經濟」。這些國家主要位於南亞和東南亞,有25億人口5 ,將複製日本、亞洲四小龍(新加坡、香港、南韓和台灣)和中國,所走過的工業化和現代化浪潮的步伐。

    「對這些國家最有利的是,那些經濟發展已經成熟、富裕的亞洲國家,在歷經第一波、第二波、第三波的經濟發展後,現在成了他們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最大的投資者。」康世和說,「他們在自己的地區就有可以參考效法的經濟體,不論在改革、政策指導,資本和技術方面都有藍圖可循。」

    在資本方面,康世和認為,東南亞國家表現特別出色,2019年吸引了1500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相比之下,中國為2000億美元、印度為500億美元)6。康世和指出,東南亞國家的引資順利,與美國於2017年宣布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TPP)有關。由於美國公司無法從TPP中受益,萬事達卡(Mastercard)和輝瑞(Pfizer)等企業,為了享有與其他已簽定協定的競爭對手同等的待遇,不得不在亞洲進行更多投資。

    同時,地緣政治的壓力也促使一些非中國企業將供應鏈從中國移出。第四波經濟體在管理經濟特區,資本帳開放和民營化方面,都複製了亞洲較富裕國家的產業政策。康世和說,第四波經濟體在開放經濟上,有一套劇本正在進行。

    此外,在東南亞國家新增大量製造業工作機會之際,「大多數亞洲國家正致力發展服務業,而不是商品」,如此才能克服中等收入陷阱,也提前因應生產自動化後將削減工作機會的趨勢。

    建構未來的藍圖

    根據康世和的論點,其他值得對亞洲前景保持樂觀的理由,包括:

    • 東協內部的整合效應:其2020年總體規劃(稱為連通性計劃),計劃吸引大量投資,以促進供應鏈活動,增加協調監管,並針對7億人口進行e化政府的數據分享。這些協定如果順利進行,將有機會統一發展泛東協的電信和銀行執照。
    • 改善基礎設施:中國推出的「一帶一路」倡議(BRI),主要著重於發展中國週邊的亞洲外圍地區,日本、歐盟、美國、澳洲和其他國家對此都陸續推出應對措施。康世和將之稱為「基礎設施軍備競賽」,這些國家廣泛地資助建設計畫,對工程品質也有一定要求。他說,那些從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廉價借貸的國家將是受益者,亞洲將因此更多元發展,並且會建立更強大的經濟體。

    若從亞洲放眼國際,康世和指出,歐洲目前與亞洲的貿易總額比與美國的貿易總額還多,亞洲在世界貿易總額的占比也持續增加。更重要的是,歐盟希望透過與日本最新簽定的自由貿易協議,以及與越南之間的另一項自由貿易協定,來增加歐盟與亞洲的貿易量,如此一來,歐洲與東協和印度的貿易量將會增加,歐盟也在推動中國的互惠市場准入。

    「因此,這意味著,未來不僅是亞洲的未來,也是歐亞的未來。」康世和說,「未來幾年,北美與歐亞的軌跡,將走向不同的方向。」

    最後,康世和列出了一些可望在亞洲未來發揮影響力的高成長產業,首推是數位化。他說,在這個疫情大流行的年代,數位化應用普及的速度遠遠超過了企業的預期,特別是疫情在促進遠距工作,教育和娛樂以及行動數位金融,都有極大的進展。

    「亞洲擁有許多發展數位化的潛力,亞洲的手機普及率快速增加,也進入了5G網路時代,但亞洲較貧窮的人口目前從事行動數位金融和電子商務的比例,仍然相對低,未來有發展空間。」康世和說。

    康世和還強調了在地產業冠軍的重要性。他說,包括像印尼的網路叫車公司GoJek、新加坡叫車平台Grab 、新加坡互聯網企業冬海集團(SEA Group),這些企業將可以自外於美中兩國的新冷戰,進而吸引來自兩國和其他國家投資者的資金。

    「他們利用外國的資金、技術、專業管理知識、歷史,來建立自己的全國冠軍企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有利於亞洲的多元發展。」

    自動化生產,對勞動力老化的國家至關重要,它是第三方面、也是「成長的關鍵領域」,隨著5G網路促進物聯網的發展,生產力的增加和出口的推動,都帶動了機器自動化技術的加速發展。

    最後,康世和檢視了農業技術生態技術的發展,他預期這兩大領域都會有顯著成長。新冠疫情的發生,顯示投資高科技農業和生物醫學技術有一定的需求,不論從培育種子到食品儲放,從水耕栽培到水生作物的生長,都有發展潛力。

    「總結而言,儘管地緣政治局勢緊張,亞洲區域仍然快速發展,這恰恰是因為亞洲有為數龐大的人口,還有非常強烈的技術創新,各國更積極推動出口,一切所為都是為了發展經濟。」康世和在演講尾聲做了以上的結論。

    1 UN Comtrade

    2 Eurostat

    3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The future of Asia, Asian flows and networks are defining the next phase of globalization’ (2019)

    4 https://thediplomat.com/2019/11/rceps-economic-impact-in-asia/

    5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Future of Asia, Corporate Asia: a capital paradox’ (2020)

    6 World B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