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Lei Zhu、Matthew Quaife、Judy Chen
重點摘要:經濟體間日益加深的分化現象為亞洲帶來全新環境,同時也為區域內投資創造令人振奮的多元化機會。
- 儘管亞洲對貿易的依賴使其極易受到關稅緊張局勢影響,但亞洲許多央行仍有貨幣政策寬鬆空間,可作為衝擊緩衝
- 投資人正將資金從傳統避險資產重新配置至亞洲市場,主要是看重其成長潛力、貨幣升值機會及消費市場演進
- 儘管美國關稅政策造成短期不確定性,亞洲長期成長前景依然穩健,受惠於中國、日本、印度持續的結構性有利轉變,以及南韓、台灣在AI供應鏈的戰略地位
美中兩國於5月達成關稅臨時協議後,亞洲市場暫時鬆了一口氣。然而經歷諸多意外、轉折與變化,說「仍存在極大不確定性」已快成為今年最老生常談的保守說法。
有一點可以確定:我們正進入地緣經濟分化的新時代。美中雙方雖均表示不尋求完全脫鉤,但戰略領域出現脫鉤跡象的證據日益增加。亞洲倚重貿易作為成長引擎,使其特別容易受到此類緊張局勢衝擊。同時,貿易政策的頻繁變動與逆轉,使各國政府更難及時推出財政與貨幣政策因應措施。
然而,相較其他地區,許多亞洲央行擁有更多貨幣政策空間來緩解關稅對經濟的衝擊。美國通膨仍居高不下,但亞洲大部分地區通膨正在降溫,加上亞洲貨幣近期走強,為央行提供更多操作彈性。我們預期2025年下半年將出現更多貨幣寬鬆措施。
尋求在新時代分散投資組合的投資人,將在亞洲發現諸多亮點。以下為我們未來數月的核心投資信念:
- 亞洲投資等級本地貨幣政府公債:現已成為具吸引力的多元化投資標的,而且將受惠於潛在降息循環。
- 貨幣:即使近期反彈後,匯率仍處歷史低檔。
- 中國科技類股:中國持續從「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創新中心」,將進一步釋放科技公司成長潛能。
投資論據充分
美國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加上其不斷攀升的債務負擔,正推動全球投資人將資金從美元及長天期美債等傳統避險資產中抽離,並進行重新配置,而亞洲將在多個領域受惠於此一轉變。
我們看好亞洲投資等級本地貨幣政府公債,此類資產與主要全球同類資產呈現低至中度相關性,使其成為良好的多元化投資工具。經過多年發展,受惠於經濟成長與監管機關日益增強的支持,此市場的深度已遠超以往水準。越來越多指數供應商將亞洲本地貨幣債券納入其全球指數,提升了此一資產類別的吸引力。央行降息與貨幣升值潛力,應能帶動此類資產需求的提升。
圖1:亞洲本地貨幣政府公債與主要全球同類資產10年期相關性分析
資料來源:Bloomberg、富達國際, 2025年6月。
註:相關性數據基於Bloomberg、ICE BofA、FTSE及JP Morgan等指數的月報酬率計算(未避險),該等指數聚焦於主權債。資料截至2025年3月31日。
儘管近期反彈,以實質有效匯率衡量,亞幣相對於歷史長期平均水準仍顯便宜。隨著投資人尋求美元替代方案,並就持續的關稅談判進行部位配置,對亞幣的需求可能進一步回升。
變革正在進行
亞洲最大幾個經濟體的結構性轉變,亦為區域資產配置提供更有力的論據。中國政策制定者一直更加聚焦支持國內消費者,這是中國實現今年約5%成長目標的措施之一。2025年3月,政府擴大了一項國家補貼計畫,為購買新消費品提供折扣。這種針對性做法也開始發揮作用,4月家電銷售的六個月移動平均值創下紀錄最大增幅。
圖2:刺激政策發揮效果
中國家電銷售在政府支持下激增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Macrobond、富達國際,2025年6月
然而,中國要將經濟重新平衡,以消費主導成長,仍有一段路要走,包括建構其薄弱的社會安全網,以及將更多資源從工廠轉向家戶。
AI新創公司DeepSeek今年稍早的急速崛起震撼全球,也成為全球投資人看待中國科技業的轉捩點。中國不再只是世界工廠,而是已成為世界創新中心這一頭銜的有力競爭者。儘管面臨美國出口管制,各部門仍持續取得進展,因為中國擁抱許多新技術的速度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快。我們認為這股動能仍將持續,所以科技類股具有更多成長潛力。
中國以外,日本的再通膨題材依然未有改變,經過數十年停滯後,政策制定者所瞄準的「良性薪資價格循環」正順利進行。日本主要企業已承諾今年為員工大幅加薪。薪資成長預期將轉化為消費復甦。雖然出口導向產業因美國關稅而受創,但以國內為重點的公司,如銀行業,應能有較佳表現。
印度擁有龐大且年輕的人口,對出口依賴程度低,在全球貿易放緩的不確定性下處於有利地位。政策環境方面,貨幣寬鬆與財政整頓將協助經濟轉向民間部門驅動的成長。所得稅減免將提升該國新興中產階級的購買力,有助抵銷全球需求疲軟的前景。
其他國家將受惠於AI發展趨勢,例如南韓與台灣的領先晶片製造商在AI供應鏈中具有戰略地位。儘管潛在關稅帶來不確定性,強勁的AI需求將支撐其樂觀前景。
長期觀點
不可否認,美國貿易政策對亞洲整體構成的挑戰是嚴峻的,可能導致出口訂單放緩,同時影響企業信心,並延緩資本支出計畫。
但儘管亞洲經濟前景可能在短期內面臨挑戰,製造業、貿易與技術領域的世界秩序重塑,代表全球投資人無法忽視亞洲的多元化效益與長期結構性成長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