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Viral Patel、Ben Traynor
2025 年會是AI主宰世界的一年嗎?富達分析師的答案是:別太樂觀,至少現在還不是時候。
根據年度調查顯示,相較於 12 個月前,富達國際分析師預期AI對企業未來一年獲利有正面影響的比例出現小幅下滑,絕大多數(72%)分析師認為,AI今年尚無法帶來實質影響。
圖表 1:熱潮降溫
未來 12 個月,AI會對您所追蹤企業的獲利帶來何種影響?
圖表呈現分析師對「未來 12 個月,AI會對您所追蹤企業的獲利帶來何種影響?」的回覆百分比統計。資料來源:富達國際,2025 年 1 月。
北美電信、媒體與科技固定收益分析師Evan Delaney表示:「AI目前仍停留在熱門話題階段,尚未成為獲利推手。」然而,他預期AI今年仍會為企業帶來小幅正面的獲利貢獻,主要來自客服中心和其他顧客服務的自動化應用。
根據富達分析師的觀察,企業目前主要將AI應用在後台作業與客戶服務等領域。
圖表 2:企業如何運用AI?
您所追蹤企業在哪些領域已看到 AI 應用帶來實質效益?
圖表呈現分析師對「您所追蹤企業在哪些領域已看到AI應用帶來實質效益?」的回覆百分比統計。註:分析師可複選。資料來源:富達國際,2025 年 1 月。
商業與專業服務產業股票分析師Nathan Ha指出:「我追蹤的薪資管理公司都在討論導入AI聊天機器人,並以此取代部分人資人員。不過這並非關鍵突破,因為競爭對手跟進後,優勢就會遭到稀釋。」
雖然多數分析師表示自己追蹤的企業有些確實從AI應用中獲得生產力提升,但絕大部分的分析師也指出,這樣的效益僅限於少數個案。
圖表 3:AI影響力初現,但規模仍小
您所追蹤企業觀察到AI帶來生產力效益的比例為何?
圖表呈現分析師對「您所追蹤企業觀察到AI帶來生產力效益的比例為何?」的回覆百分比統計。資料來源:富達國際,2025 年 1 月。
負責分析亞洲汽車業的固定收益分析師Alan Zhou表示:「目前自動化技術在生產線上已廣泛應用,但AI的應用仍相當有限。雖然AI可能在研發階段加速產品開發,但目前似乎尚未看到具體成效。」
這種聚焦在自動化的現象,反映出部分科技公司在AI技術日趨成熟之際,正逐步轉向機器人技術。聚焦研究中國工業的分析師Reggie Pan指出,在他追蹤的企業中,AI主要應用於自動化領域。
專門研究北美超市和便利商店的股票分析師Andrew Hall表示,他追蹤的企業主要將AI用於優化促銷和定價策略,不過他補充說目前尚未見到顯著的效益提升。
另一位必需性消費品分析師Louis Lee則指出,由於東協地區人力成本較低,他追蹤的企業對AI需求相對較少。而專門研究澳洲金屬和礦業公司的Sam Heithersay表示,部分企業正在運用AI提升礦場生產力和電網使用效率,不過整體仍處於起步階段。
有趣的是,分析師預期增加AI投資的企業比例,明顯高於可望實質提升AI應用效益的企業比例。這個現象反映出一個市場趨勢:軟體供應商正逐步將不受青睞的AI功能整合至既有產品中,藉此提高產品定價。這不禁讓人想起淘金熱時期的市場現象,當時眾多淘金者投入大量資金購置精良工具,卻未必能獲得相對應的回報。從當前市場動態來看,AI應用最顯著的效益,或許是為科技企業帶來穩定的收入來源。
圖表 4:AI成本預期將超過使用量的成長
未來 12 個月,您是否預期所追蹤企業會大幅增加AI的使用量/支出?
圖表呈現分析師對以下問題的回覆統計:「未來 12 個月,您是否預期所追蹤企業會大幅增加AI的使用量?」以及「未來 12 個月,您是否預期所追蹤企業會大幅增加AI的支出」資料來源:富達國際,2025 年 1 月。
就 2025 年 AI 投資趨勢而言,支出預期超越使用量的現象,主要反映了企業對研發的重視。目前市場觀察,資訊科技、金融業和通訊服務等產業正積極投入 AI 領域,展現最強勁的佈局動能。
富達目前亦設有專責團隊,正積極開發多項 AI 解決方案,以提升投資洞見的效率與品質。這些方案涵蓋運用 AI 打造精簡模型、在進行基本面研究前先生成企業評估報告,並協助財報分析等面向。我們期望透過這些創新工具達到兩大目標:其一是結合公開資訊優化研究品質;其二更為關鍵,就是提升與企業、客戶及競爭對手互動時的時間運用效益。
圖表 5:科技業、金融業等產業大舉投資AI
未來 12 個月,您是否預期所追蹤企業會大幅增加AI的使用量/支出?
圖表呈現分析師對以下問題的回覆統計:「未來 12 個月,您是否預期所追蹤企業會大幅增加AI的使用量?」以及「未來 12 個月,您是否預期所追蹤企業會大幅增加AI的支出」資料來源:富達國際,2025 年 1 月。
AI 效益展現仍需投資人耐心等待
相較於對未來 12 個月較為保守的預期,更多分析師看好AI在五年期間將為企業獲利帶來正面影響。
從技術應用面來看,未來五年最具潛力的發展將集中在醫療保健及金融產業,應用範疇包括醫學影像判讀、藥物研發流程優化、業務銷售流程改善、貸款核發、信用評分、軟體升級,以及廣泛應用於後台作業和客服中心等領域。
圖表 6:耐心是關鍵
未來五年 ,AI會對您所追蹤企業的獲利帶來何種影響?
圖表呈現分析師對「未來五年,AI會對您所追蹤企業的獲利帶來何種影響?」的回覆百分比統計。資料來源:富達國際,2025 年 1 月。
目前投資人仍在等待 AI 應用的重大突破和殺手級應用場景出現,關鍵問題是其是否能保持耐心?
科技產業的推進力
過去一年來,AI 熱潮成為推動科技類股飆漲的主要動能之一,若此產業的下一個重大創新無法實現其備受讚譽的願景,則將削弱後續漲勢的支撐。不過就現階段而言,科技產業似乎仍有上漲空間。
負責研究亞太地區(不含中國和日本)軟體與網路公司的股票分析師Clare Coleman表示:「科技業今年表現強勢,目前我看不到會導致估值大幅下修的觸發因素。然而,能否維持目前的獲利動能,並達到市場預期將是關鍵。整體產業估值偏高,但仍有一些公司擁有強勁的結構性成長,其成長速度將超越相對溫和的市場成長,風險與報酬的比例仍屬合理。」 由於各產業估值分歧,投資人在佈局具有AI長期發展潛力的產業時,必須更加謹慎選擇標的。
圖表 7:估值分歧
展望 2025 年,您認為您所追蹤企業之間的估值差異程度是高、中或低?
圖表呈現分析師對「展望 2025 年,您認為您所追蹤企業之間的估值差異程度是高、中或低?」回答「高」的比例。資料來源:富達國際,2025 年 1 月。
整體而言,超過四分之一(28%)的分析師表示,目前其所追蹤的公司之間具有顯著的估值差異。其中,醫療保健和科技業的分析師看到較大估值分歧的比例最高。
專精歐盟資訊科技產業的股票分析師Matthew Bowles指出:「高品質與低品質標的之間的估值差距相當大。對小型股而言,情況仍然充滿挑戰,因為大多數終端市場表現疲軟,或仍在進行後疫情時期的修正。」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我們分析師的觀點,今年將有諸多因素影響企業獲利,而AI似乎還不會成為主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