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Monica Li、Judy Chen
去年,由於中國面臨一連串經濟困境,投資人對中國市場的疑慮再度升溫。不過根據我們的年度分析師調查顯示,政府的刺激措施預期將有助緩解經濟下行壓力,並改善多個產業的獲利前景。
圖表 1:中國分析師對財政政策展現高度期待⋯⋯
您預期財政政策將如何影響您所追蹤的企業?
圖表顯示分析師對「您預期財政政策將如何影響您所追蹤的企業?」的回覆百分比統計。回答「無影響」的分析師未納入圖表。資料來源:富達國際,2025 年 1 月。
圖表 2:⋯⋯對貨幣政策也同樣樂觀
您預期貨幣政策將如何影響您所追蹤的企業?
圖表顯示分析師對「您預期貨幣政策將如何影響您所追蹤的企業?」的回覆百分比統計。回答「無影響」的分析師未納入圖表。資料來源:富達國際,2025 年 1 月。
富達的中國分析師對 2025 年的財政及貨幣政策抱持高度期待:超過 70% 的分析師認為,貨幣政策將對企業基本面帶來正面影響,同時超過 80% 的分析師對財政政策具有相同看法。這兩項比例皆為全球最高。
負責追蹤中國汽車業的股票分析師Eric Tse表示:「雖然經濟正在放緩,但刺激內需消費和減少供給過剩的政策應可抵銷此一趨勢。」
經濟翻轉新契機
中國過去幾個月採取的零星措施未能有效提振經濟,因此在去年底推出了全方位的刺激方案,包括調降利率、支持房市,並推動以舊換新補貼計畫,以刺激消費動能。此外,在制定來年經濟目標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領導階層亦承諾擴大財政支出,並放寬貨幣政策。
提振內需已成為中國當前的施政重點,2025 年初,政府擴大消費者以舊換新方案的適用範圍,同時加碼產業設備升級的資金投入。追蹤非必需性消費品產業的股票分析師Eric Zhu表示,這些刺激措施將帶動該產業逐步復甦,扭轉過去一直難以反彈的頹勢。
他指出:「這些政策將鼓勵擁有超額儲蓄,且有合理汰換和升級需求的中產階級,增加在家電、家具和消費電子等大型非必需性消費項目的支出。另外,中國也在放寬外國人簽證申請限制,這將帶動入境旅遊成長,有利於飯店、旅遊及相關消費產業。」
獲利展望
雖然政府推出多項振興措施,但要完全抵銷結構性經濟挑戰和潛在的美國關稅影響,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由於不動產市場持續低迷,加上就業市場疲軟,影響消費者及企業信心,導致內需市場難以好轉。即使央行已放寬貨幣政策,通縮壓力依然存在。
除了國內障礙,外部壓力也不容忽視。本月初上任的美國總統川普揚言對中國商品課徵高達 60% 的關稅。根據我們的調查,11% 的分析師認為地緣政治風險將對中國企業基本面產生重大負面影響,比例為全球最高;另有三分之二的分析師預期會有中度負面影響,在亞洲地區居冠。
圖表 3:中國分析師預期地緣政治風險帶來更大下行壓力
未來 12 個月,您預期地緣政治風險將如何影響您所追蹤企業的獲利能力?
圖表顯示分析師對「未來 12 個月,您預期地緣政治風險將如何影響您所追蹤企業的獲利能力?」的回覆百分比。沒有分析師選擇「重大正面影響」選項。資料來源:富達國際,2025 年 1 月。
由於政策刺激與總經挑戰之間的拉鋸戰尚未分出勝負,中國僅有不到半數(44%)的分析師預期其追蹤企業未來 12 個月的獲利率將小幅上升,相較之下,日本為 67%,其他亞洲地區則為 56%。在中國受訪者中,44% 預估獲利率將維持不變,11% 則預期將小幅下滑1。
小型股分析師Teddy Gao表示:「內需導向企業管理階層需要等到業務動能回升,才會更有信心進行投資。然而,出口導向企業將加速資本支出,以將產能遷出中國。」
超過半數(56%)的分析師表示,管理團隊的信心水準與去年持平,僅 28% 對前景略為樂觀。
值得關注的亮點
儘管整體前景充滿挑戰,富達分析師仍在中國各產業發掘出令人樂觀的投資機會。
醫療保健類股分析師Duanting Zhai表示,受惠於政府的以舊換新計畫,2025 年中國醫療設備企業的基本面將逐步改善。
更重要的是,她指出本土企業在技術升級方面動作快速,正逐步縮小與國際大廠的差距,這將有助提升長期市佔率。
股利與庫藏股政策亦逐漸受到企業重視。必需性消費品分析師Alex Dong表示,在消費需求緩步復甦的環境下,具有穩定獲利和成長性股利的標的,將展現較強的韌性。
約 60% 的中國分析師預期自己追蹤的企業將在今年小幅提高股利,此比例高於亞洲其他地區(不含中國、日本)的 38%,但低於日本市場,日本約 90% 的分析師預期企業將調高股利,居全球之冠。
面對美國貿易制裁,中國加大力道扶植本土半導體產業,力求晶片生產自主。本土半導體設備製造商在開發進階晶片生產設備方面,亦已開始展現成果。
半導體分析師 Allen Yang表示:「中國設備供應商仍在追趕美日領導廠商,但由於地緣政治因素,中國晶片製造商正積極以國產設備取代西方供應商。我認為本土設備製造商的營收成長潛力相當可觀。」
另一個引人注目的趨勢是中國企業的海外擴張,汽車業分析師Tse指出,中國首屈一指的電池製造商和汽車零組件供應商已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以更有效掌握電動化和數位化時代帶來的商機。
他說:「中國企業在研發的大量投資,加上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的優勢,將有助維持技術領先地位,並提升相對國際競爭對手的優勢。擁有主導市佔率的中國供應商,有能力將保護主義措施帶來的成本增加轉嫁給客戶。」
儘管中國經濟全面復甦仍需時日,但隨著更多刺激政策出爐,已具備韌性的企業可望在本輪復甦中脫穎而出,並有機會展現更強勁的成長動能。
1 EBITDA 獲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