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跳轉

    作者:Fiona O'Neill(全球跨資產類別研究主管)
    Nina Flitman(資深撰稿人)

    各行各業的減碳之路並非單純線性發展,然而,富達的研究團隊反覆觀察到一個現象:政府政策已然成為推動產業根本變革的最大動力。

    今年稍早的年度 ESG 調查顯示,高達 81% 和 63% 的富達分析師認為,法規和政府支持是促進企業環保實踐的三大利器之一。

    法規、政府獎勵措施及股東行動將引領企業環保實踐

    問題:「您認為未來一年內,哪些因素會帶動公司環保實踐的改變?」圖表呈現分析師對各項活動重要性的平均評分,評分標準為 -3(完全不重要)至 +3(極為重要)。資料來源:富達國際ESG分析師調查,2024年5月。

    歐盟《永續金融揭露規範》(SFDR)和美國《降低通膨法案》(IRA)等大方向政策雖已見成效,但法規支持的力道仍嫌不足,尤其是在邁向淨零目標較為艱難的產業。8 月再次受訪的富達分析師中,半數負責高碳排產業(如原物料業)的分析師直言,政府的作為還遠遠不夠。

    目前研究團隊正在呼籲更明確的法規變革,一位專攻澳洲礦業的股票分析師指出,補貼和關稅政策亟需一致性;另一位負責歐洲航空業的固定收益分析師則呼籲監管機構「對永續航空燃料(SAF)的生產投資給予補貼或資助」。

    除了針對個別產業的訴求外,我們的分析師更期盼看到穩定的政策框架,以提供長期的可預見性,進而刺激投資。2024 年選舉頻繁,政策風向難料,年底前或將出現一些轉變。然而,無論政權如何轉換,穩定且具支持性的法規均應是根本,並輔以長期發展策略,例如基礎建設投資和未來人才培育。

    誘因多一點,限制少一點?

    制定政策時,究竟該採取軟性的獎勵措施,還是強硬的管制手段?前者如美國的IRA提供財務支持,後者則如歐洲嚴格的法規約束。部分分析師指出,隨著 2016 年巴黎協定的目標期限日益逼近,若要採取強硬措施,就必須確保其威懾力十足,並切實執行到位。

    「目前的難題在於監管機構可能難以落實執法,」一位歐洲固定收益分析師表示。「企業只需自行計算並報告能源效率,而且只有在好幾年後,才會要求污染最嚴重的違規者採取補救行動。到那時,我們已經進入 2027 年的框架了,屆時能否有足夠的權力強制企業達標,還是個未知數。」

    不過,好消息是分析師發現,獎勵性法規已開始發揮作用。一位專門研究北美非必需消費品的固定收益分析師指出,政策制定者推動的基本節能投資措施正在產生效果。而在英國,「未來住宅標準」旨在透過改善供暖和熱水系統,以減少熱能流失並實現新建房屋的低碳化,這已經刺激了通風系統和熱泵製造商的業務發展。

    代價難免

    長久以來,我們社會追求的是最經濟實惠的解決方案,然而,能源轉型需要許多產業採用更昂貴的技術,而且我們期待廣泛應用的許多低碳技術都更加仰賴原物料。舉例而言,一輛電動車使用的礦物資源是傳統燃油車的 6 倍,而建造陸上風力發電機則會大幅增加對銅、錳、鉻、鎳、鉬和稀土元素的需求。1

    這些原物料需求的激增必然導致供不應求,進而推升價格,造成供應瓶頸。最終,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整體社會是否願意為減少碳排放付出代價?

    當然,消費者的觀念似乎正在轉變,渴望看到實質性的變革。現在的顧客對於自己購買商品和服務可能造成的環境和社會影響越來越敏感。隨著消費者在選購產品時更加謹慎,關注產品的製造過程和家中使用的能源,這應該會迫使政策制定者制定法規,推動真正的變革。

    然而,我們距離 2016 年巴黎協定限制升溫 1.5 度的目標還很遙遠,目前的預測顯示,我們正走在升溫幅度達到 2.9 度的路徑上。2 因此,對於各行各業、各地區的企業來說,政策制定者必須加大力道,加速這個轉型進程。

    1 國際能源署(IEA),2020-2040 年基準情境,風能產業的整體礦物需求
    2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各國必須超越目前的巴黎協定承諾,否則將面臨全球升溫 2.5-2.9 度的風險